雜色蛤的自然采苗需要注意什么
(1)附苗場:天然的雜色蛤附苗場地,大多數分布于雜色蛤喜歡棲息的河流海口附近的沙灘、三角洲或潮水能漲到的淺海沙洲等地方。良好的自然附苗場,應為灘面平坦、松軟,含沙率不低于70%,退潮干露5小時~9小時的高潮區下部或中潮區上中部;潮流暢通、較緩,餌料生物豐富,水域環境優良,敵害生物少的沙灘。
(2)苗種采集:苗種采集的規格、方法和時間各地都不一樣。
①采集稚貝苗:我國臺灣將小型稚貝苗采捕后,經過苗種培育后再采捕放養。通常從9月至翌年5月,在苗區用篩子篩取0.5毫米左右的稚貝苗,連同部分沙粒,投放在水深為0.3米~0.6米的池塘中進行培育,底質以沙質土壤為佳。視池內水的肥瘦情況,考慮施肥與否。海水比重保持在1.014~1.024,池水以略帶硅藻褐色但澄清者為好。投放密度一般為每畝200萬~300萬粒。在培育過程中,要注意防除敵害生物。經過幾個月的培育,待幼苗長至每千克800粒左右時,再用紗籠制的篩子篩出,供養殖成貝之用。
②采集較大規格的貝苗:江蘇等省的采苗,大多數是采捕規格較大的雜色蛤苗種直接放養,不經過苗種培育階段。采苗是在潮水剛退出灘面時進行。采苗時數人或10多人平列一排,腳不斷地在灘面上踩踏,邊踩踏邊后退,貝苗受到踩壓后露出灘面,即可拾取。也有用鐵刨插入灘面一定深度后,逐漸向后拖拉,貝苗被翻出后,用三齒鉤挑進網袋。大風過后,貝苗往往被打成堆,此時用雙手捧取貝苗,裝入網袋即可。采苗時應避免貝殼損傷,防止烈日暴曬。采集好的貝苗,及時投放到養殖場地。較遠距離運輸苗種,選擇在氣溫15℃以下時進行,以避免或減少在運輸途中的損傷,影響苗種的存活率。